“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的风俗习惯都不同,不同的特点、色彩,汇成一幅幅绚丽多姿的风情画,无不体现出丰富多彩的地域特色,无不展示着它的独特魅力。
那么在綦江,又有哪些流传至今的民俗文化,散发着来自綦江的魅力!
农民版画
“中国农民版画之乡”是我们綦江最骄傲的名片。
綦江农民版画源于明清年间的木板年画,作品取材于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在简单绘画技法的基础上,大量吸收当地民族民间美术技法,如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木雕、挑花、剪纸等表现手法,最后呈现出极具浓郁的民族民间风情和生活气息的版画作品。如果对版画感兴趣的话,可前往綦江农民版画院,除了欣赏,还能自己动手创作版画哟!
永城吹打
要了解綦江绚丽的民族风情,不得不去听一下永城吹打。
永城吹打至今已传承18代、有300多年的历史,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永城镇的民间器乐乐种,属綦江西线山区的马蜂派;它音域宽广,高亢嘹亮,粗犷质朴,破空透远,尤其是以喉舌弹吐、手指弹打、循环换气等技法,吹奏出马蜂声,成为吹奏技艺之一绝。
横山昆词
横山昆词是集吹,打,唱于一体的坐唱吹打形式的民间乐种。以曲牌的牌名、词文、词格看,与苏昆、川昆相仿,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演唱风格突破了苏昆清秀舒缓,古朴典雅的韵味,腔咏未遂昆法,旋律也别于川昆委婉细腻的风格,与川昆迥然不同。它是现有的民间吹打中少有的有笛子和唢呐同时演奏、加入人声齐唱的一个乐种。
石壕杨戏
永城的人们会借助乐器的演奏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而在綦江南部的石壕,人们祭祀、驱鬼、祈求平安时也会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这就是在学术上被称为“民间戏曲活化石”的“石壕杨戏”。
石壕杨戏,清朝咸丰年间由贵州引入的原始戏曲。杨戏因供奉的神都姓杨,因而得名。听杨戏讲述“封神榜”、“三国演义”等传说和历史故事;二胡、唢呐、笛子,打击乐有大锣、堂鼓、勾锣、马锣、木鱼等为伴奏乐器;唱腔多为道教音乐,乐员除伴奏外亦常帮腔或与场上演员对白,对白无固定语言,颇有一番即兴创作的感觉。
想要深入了解一个地方,首先要感受的一定是它的文化!体验多彩民俗文化,感受绚烂的綦江民族风情!了解綦江民俗文化,看见深处的綦江魅力!
- 上一篇:初冬时节黔江区小南海景区枫叶红透
- 下一篇:当初冬遇上银杏 这抹金色惊艳了龙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