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现场
11月17日是“世界早产儿日”。一般所谓的早产儿是指胎龄<37周、体重<2.5千克的新生儿,中国每年有近180万早产儿出生,他们的死亡率、慢性病的发病率远高于足月宝宝。
早产儿危险因素多 “迷你宝宝”需特别医护
“早产儿发病率高达8.1%,且近年来仍有缓慢上升趋势”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儿科主任、重庆市营养学会妇幼营养专委会主任委员张雨平教授在该院儿科主办的“新桥早产儿联盟”公益活动上介绍,早产儿们不仅长相稚嫩,脏器发育也不成熟,这些“迷你宝宝”需要特别的医护。这已是该院儿科第三次在世界早产儿日举行早产儿公益活动了,近百个早产儿家庭齐聚会场,和众多儿科专家以及早产儿家长面对面交流学习,共同呼吁全社会对早产儿这个高危人群的关注。
早产儿未足月就出生,机体还未发育完全,相对于足月生产的宝宝更容易被并发症缠身,常常会发生呼吸窘迫、窒息、肺部发育不全、神经系统异常、发育迟缓、先天性心脏病、新生儿败血症等重症疾病。还有的早产儿在生产过程中遭遇缺氧、感染或出生后遭遇严重黄疸等疾病,脑发育受到严重影响,未来也可能会给宝宝带来不可逆的损伤,因此,医护人员须在第一时间对早产儿的风险作出判断,及时给予有效治疗。
据张雨平主任介绍,新桥医院在西南地区首创了“高危儿救治-跟踪-评估-干预无缝连接”模式,儿童康复治疗师、评估师进入NICU(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进行超早期的系统评估和神经发育支持性照顾,救治危重早产儿的同时为早产儿的后期良好地发展做出铺垫,并在早产儿出院后随即进入到高危儿随访系统中严密监测发育情况,这一模式比普通早产儿出现异常后有家长或儿保医生发现问题再开始治疗的模式能提前数月发现问题,对重危早产儿的及时救治是有很大意义的。
“早产儿发病率数字上看着虽然在提高,但实际上是因为随着医疗技术的提高,很多原来无法救活的早产儿现在被救回来了”张雨平主任介绍,随着医学的进步,目前她们救活的早产儿也突破了书面的定义,甚至23-25周的都有。
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儿科主任、重庆市营养学会妇幼营养专委会主任委员张雨平教授
这些原因可能导致宝宝早产 准妈妈得注意
医学界有观点认为,生活条件越好、社会越发达,早产发生率就越高。专家介绍,一方面,不孕不育夫妻如渴望生育子女,可通过人工辅助生殖技术怀孕,他们将面临怀上多胞胎、保胎、早产等情况;另一方面,现代社会的竞争压力、不良生活习惯,也会影响女性体质,降低孕育孩子的能力。
高龄产妇、试管婴儿增多,妊娠并发症、多次流产史、生活方式不健康等原因带来早产儿的增多。
因此,张雨平主任提醒准妈妈们,从备孕时期,就要远离烟酒、少加班、少熬夜、减缓压力,有助于孕育健康宝宝。同时,如果是怀孕不足34周就出生的早产儿,因为发生脑瘫的几率比正常足月的宝宝高30多倍,但只要早干预早治疗,有脑损伤的早产儿是可能恢复到正常或接近正常宝宝的状态的,张雨平主任提醒这些早产儿的父母一定要尽早的到医院对宝宝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估,第一时间在医生的指导下采取措施,尽可能的降低早产对宝宝带来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