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丨 
加入收藏 丨 联系我们
上重庆在线--知晓天下事!




网站首页 » 健康 » 儿科医生:孩子常挤眉弄眼可不一定是“调皮”
儿科医生:孩子常挤眉弄眼可不一定是“调皮”
时间:2017-11-21      作者:腾讯大渝网

儿科医生:孩子常挤眉弄眼可不一定是“调皮”

本文指导专家: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与心理健康中心魏华医生

(通讯员:重医儿童医院刘嘉)6岁的小东上一年级了,最近老师反映小东上课时不停眨眼睛、歪嘴巴、肩膀还乱动,有时候还会在课堂上突然大叫一声,不仅影响到身边的小朋友,还影响了课堂秩序。小东的妈妈得知后很着急,在家悄悄观察发现小东玩耍时很正常,一到做作业和玩电脑时就会不停做鬼脸。“孩子到底怎么了?是多动症吗?”小东妈妈带着疑问陪着小东来到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就诊。经检查及询问情况,医生告诉小东妈妈,小东是患了一种儿童时期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称为儿童抽动症。

据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与心理健康中心魏华医生介绍,孩子如果经常出现眨眼、努嘴,做鬼脸或者扭扭脖子、耸耸肩膀等动作,可能是患上了一种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被称为儿童抽动症,多见于3-12岁儿童,其中男孩多于女孩。抽动症的主要表现为一个或多个部位肌肉不自主、反复、快速的运动抽动或发声抽动。抽动动作有多种形式,运动抽动可以表现为眨眼、挑眉、皱鼻、点头、摇头、耸肩、弹指等动作,也可出现复杂运动抽动如旋转、蹦跳、挺身或弯曲腰腹部等。发声抽动多表现为反复清嗓子、咳嗽、犬吠声,重复、刻板的完语言,甚至是污言秽语。根据抽动持续时间长短和病情严重程度可分为短暂性抽动障碍,慢性抽动障碍与抽动-秽语综合征。

魏医生表示,目前抽动症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遗传、躯体疾病(局部病灶如眼结膜炎、鼻炎和咽炎等)、器质性疾病、社会心理因素及药物因素有关。对于抽动症的治疗主要包括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预后一般良好,大部分患儿至青春期症状可好转,仅有少数会持续到成年。当孩子有这些抽动行为时,家长要了解这是一种病,而不是孩子调皮所致,不要责骂孩子。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要避免过度紧张和疲劳,减轻孩子的压力。对抽动严重且已影响学习、生活的孩子,尤其是发声性抽动,或其他引起周围人嘲笑的儿童,可酌情选择药物治疗。



最新资讯












热点排行
友情链接
重庆在线 互联网信息备案:渝ICP备2021000288号-1 - 网站信息
Copyright © chongqingol.com.cn 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12377
重庆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站技术支持:泰纳网络